從網絡平臺實名制預約購票,不用換取紙質門票,憑身份證直接入園;通過數據分析,游客來源地一目了然。疫情之下,作為絲綢之路上備受海內外游客青睞的“打卡地”甘肅張掖七彩丹霞景區(qū)“開門迎客”,智慧服務全面升級,苦煉內功“等客來”。
近年來,“絲路游”成為了中國西北最為火爆的旅游線路之一,占古絲綢之路近四分之一長度、東西綿延約1600公里的甘肅各地旅游景區(qū)逐年紅火,敦煌莫高窟、七彩丹霞景區(qū)引客紛至沓來。
截至3月1日24時,甘肅89個縣市區(qū)(含嘉峪關市、蘭州新區(qū)、甘肅礦區(qū))全部成為低風險區(qū)。同日,位于“無疫之城”張掖的七彩丹霞也成為甘肅絲綢之路上首個“復工”旅游地。
記者近日來到七彩丹霞景區(qū)游客服務中心看到,購票游客步行通過紅外線測溫通道和電子閘道,行至擺渡車乘車處,隔位就坐,乘車前往觀景臺,全程“無接觸服務”。
合影留念,亦或是駐足停留瞭望遠方,張掖市民王德興一家8人佩戴口罩,在觀景臺享受戶外難得好時光。
“宅居家中時間久了,心情難免煩躁。”王德興說,他得知景區(qū)要開放后,便迫不及待和家人前來游覽,“以前來都是人頭攢動的爆棚場景,如今游客稀少的丹霞也有種別樣的美。”
據張掖丹霞大景區(qū)管委會統(tǒng)計,2019年張掖丹霞大景區(qū)共接待境內外游客285.81萬人次,同比增長12.5%。
隨著絲路游日漸升溫,七彩丹霞景區(qū)投資3億元人民幣,對游客服務中心、觀景臺等進行科技升級。從網絡預約到無紙化入園,再到網絡播報講解,游客享受“云”服務質量越來越高。
“景區(qū)軟硬件變化,一日千里。”在景區(qū)工作5年的講解員王穎說,此前,游客遺忘物品或迷路,需要花費時間和人力尋找;如今,景區(qū)Wi-Fi和攝像頭已全覆蓋,游客可隨時定位,工作人員也能第一時間發(fā)現異常前去處理。
“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超1.2萬人次。”張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永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疫情期間,每日入園人數監(jiān)控限流至3000人。同時,通過觀景臺的客流密度監(jiān)測設備實現密度超限自動報警,工作人員及時進行管控和疏導。
“對于景區(qū)來說,智慧旅游建設必不可少。”何永剛認為,通過對年度旅游數據分析,可獲得游客年齡、地域分布等信息,便于精準開發(fā)旅游項目和產品。
張掖官方還利用智慧旅游平臺,組織文旅企業(yè)開展“項目招商線上行”活動,構建省、市、縣區(qū)、景區(qū)(旅行社)四級網絡宣傳平臺,促進線上線下文旅消費增長。
截至目前,甘肅境內120多家景區(qū)逐步開門迎客。疫情之下,線上“云游”、線下“智慧”服務或將成為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甘肅苦煉內功的“秘籍”。
甘肅旅游智庫專家、北京馬蜂窩旅游網目的地研究院院長孫云蕾分析說,甘肅多數市州智慧旅游發(fā)展比較滯后,官方應提高智慧旅游“軟服務”能力,打通與游客的交互窗口,為疫情結束后用戶需求的集中釋放做好準備。 (艾慶龍 楊艷敏)